——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谈“就业经”
11月15日举行的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简称辽宁交专)2015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气氛火爆,中建一局、中铁八局等128家单位的3000多个岗位,吸引了2500余人次的毕业生前来洽谈,现场签约237人,近千人达成了就业意向。
多年来,辽宁交专将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通过实施“双线”培养、“五级”捆绑、“实境”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等殊荣。特别是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协议就业率达80%以上,实现了政府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和学生满意。
“双线”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更要培养有强烈事业心、使命感的社会人。”辽宁交专校长张亚军告诉记者,“双线”培养模式对于扭转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一脚深、一脚浅”的人才培养格局,加快职业教育由“制器”到“育人”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双线”培养,就是“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并重。为此,辽宁交专探索出“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覆盖道桥、汽车、物流为主体的公路交通全行业,同时辐射机电、信息等辽宁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并向轨道交通等方向拓展。学校先后与6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投入设备、资金达1200万元。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各课程引入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到实施全过程。“如今,教师从传授者变为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从学习者变为参与者和实践者。”张亚军说,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共享资源课程2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学校还带领全国92所兄弟院校和20余家企业进行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项目成果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等领导和专家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交专构建的基于第二课堂的活动性课程教学体系,将入学教育、企业文化节等16门必修活动性课程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毕业时除了专业论文答辩,还要进行综合素质答辩,“双答辩”合格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举破解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两个瓶颈,一是解决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高素质人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怎样培养高素质人的问题,开辟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虚功做实’、‘软功做硬’的有效路径。”张亚军说。
“五级”捆绑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强化“五级”捆绑联动机制,是辽宁交专在全国率先形成的又一个“就业经”。
“五级”捆绑,即系书记与系主任“捆绑”,为各系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系学生工作室与教学工作室“捆绑”,为就业指导服务第一责任人;专业主任与专业“捆绑”,为专业就业市场开发第一责任人;学生导师与学生“捆绑”,为专业教育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与学生“捆绑”,为就业管理第一责任人。
“‘五级’捆绑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格局。”张亚军告诉记者,学校实施的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主任制和专业主任领导下的学生导师制,也是全国率先。其中,专业主任负责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就业市场开发,对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培养全过程负责,使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指导融为一体。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导师,重点围绕专业教育、学习和就业等,对所负责的10名左右学生进行指导,并负责就业推荐工作。
此举增强了危机意识,大家认识到,就业不好的专业有可能被调整。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就业,机电系应用电子专业去年就业率高达100%。
“实境”教育增强职场适应力
“关上门搞就业教育,往往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后‘水土不服’,为此,我们探索出以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主导、与真实择业过程一致的就业指导‘实境’教育。”张亚军说。
记者了解到,辽宁交专依托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了就业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了中铁十三局三处、沈阳地铁集团等100多个职业素质教育基地。一年级学生的第一课是参观基地,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二年级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调研;三年级学生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则由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担任“教练”。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请企业专家担任答辩教师,把企业评价作为学生成才的依据。
通过多年努力,辽宁交专逐步实现了就业“1+N”效应,即“一个交专毕业生到企业,企业想要N个交专毕业生”和“一个企业要交专毕业生、N个企业都要交专毕业生”。毕业生则如鱼得水,辽宁省路桥二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2/3和技术骨干的2/3,均为该校毕业生。中铁十九局则明确表示,专科层次仅接收辽宁交专的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