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院校要闻  机构简介  管理制度  政策指导  会议培训  理论探索  产教融合  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  下载中心  专题工作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改革>>正文
张亚军: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成果、经验与思考
2010-04-29 00:00 Admin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网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亚军

一、学校概况

1.办学规模

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7600人,继续教育学员2000人,年平均培训10000人次。专任教师396人,校园面积900亩。

2.教学系部

设置9系1部1院1中心。分别为道路桥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物流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社会科学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培训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8个校内实训中心,5个应用技术研究所。开设了41个专业,主干专业覆盖公路建设与管理、汽车后市场、物流业等交通行业和机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

二、示范校建设成果

(一)显性成果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按照“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并重、重点培养和高水平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教师队伍。专任教师354人,教授63人,副教授142人,高级工程师67人,博士8人(博士后2人),硕士194人,辽宁省教学名3名,全国教学名师1名,省级和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9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牵头单位1个,全国教育先进集体1个。

2.实验实训条件迅速改善。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训为主兼顾科研、对接企业适度超前”的原则,实训条件系统化。

道桥专业群:建成了基本技能、检测技术、测量技术、校内室外施工技术实训场等系列化校内试训中心;

汽车专业群:建成了基本技能、专项技术、综合技术、企业培训中心等系统化校内实训中心;

物流专业群:建成了企业物流软件、公司运作模拟、仓储实训中心等系列化校内实训中心;

模具专业群:建成了普通加工床、四轴加工中心、龙门铣床系列化校内实训中心;

网络专业群:建成了网络设计、网络施工、网络调试、网络管理、软件测试等系列化校内实训中心。

3.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辽宁省品牌和示范专业13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

4.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技术服务和社会行业培训能力明显增强,宝马、华中数控等知名企业培训中心落户我校,汽车和物流等行业培训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承担了厅直各单位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了“辽宁省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年均培训10000人次;面向公路建设、养护的科研服务能力得到行业认可,桥梁检测评价加固等技术服务在公路、市政系统具有较高声誉。

(二)隐性成果

1.社会声誉明显提升。成为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排头兵,是辽宁省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多家企业专门感谢学校输送高素质毕业生并设立奖学金。社会调查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企业评价明显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很多国有大企业在专科层次仅招收我校毕业生。招生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录取线全面高于三本,三分之一为二本以上录取分,道桥专业高出本科线15分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07年93.48%、2008年95%、2009年96.6%,当前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91%,进入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50强。今年单招460人,报考学生5112人。学生报考率、录取分、就业率、就业质量多年全省第一。实现了“1+N”效应。《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成就。

2.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凸显。交通类专业的企业一线就业竞争力超过本科院校。学生的企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省内多家本科院校接受企业建议,来我校调研人才培养工作,引起本科院校高度关注。专业结构特色:形成了服务交通为主、选择性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专业结构,道桥、汽车、物流、测绘专业优势明显。教学资源特色:教师队伍、实验条件、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与企业对接,明显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学生认同面向一线的专门人才培养定位,企业给予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良好评价。

3.积淀了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改革创新意识的增强,力争上游氛围的形成,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精神的凝结,形成了今后健康快速发展的深层底蕴和核心竞争力。

4.奠定了内涵发展的思想基础。确立了“坚定高职、立足交通、融入市场、扎牢根基、强壮主干、追求质量、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共识;形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实施了职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双线并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形成合力强化内涵发展的思想基础。

5.全面拉动了行业的支持力度。赢得了交通厅党组和行业局的大力度支持。在8000万元配套的基础上,追加7000万元,进行新图书馆、餐饮中心、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建设后,厅党组现场办公会,部署今后发展工作,把学校发展作为交通发展的组成部分进行规划。

示范校建设,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

三、示范项目推进的体会

(一)项目实施

1.有效的组织机构:校示范项目办公室,系示范建设办公室。

2.明确的项目体系:逐项逐级分解落实项目,实行系主任责制。

3.项目团队组成:个人申报,专业主任推荐,系主任确定。

4.保质保量措施:进度质量考核、紧跟奖励、成果价值后效。

(二)配套改革

1.干部管理改革:党委把关基本条件,民选确定中层干部,群众认可为决定因素。

2.分配制度改革:校系两极分配制度,系主任实施分配权力,另设系主任奖励基金,系主任不参与系级分配。

3.教学责任制度:系级教学管理委员会制。系主任指导的专业主任制;专业主任领导的学生导师制。

(三)示范建设原则

1.不迷信不唯上。把专家当启蒙教师,系主任、专业主任自己是专家。

2.不跟风不苟同。研究自己的问题,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着眼长远发展,实事求是改革与建设。

3.不颠覆不抛弃。继承传统优势,适应新要求、适应新生源、构建新体系,建设新内容,建设新资源。

4.课程改革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成导演,学生成演员。学习过程是高中生到职业人的演变过程。

5.双师结构双师素质并重。以专职教师为主,培养双师素质;以兼职教师为辅,构建双师结构,实施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对子工程。

6.保证就业和保证发展并重。制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双线并行教学方案

7.职业认同和就业指导并重。就业教育从招生选传到就业签约,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实施“五级捆绑”(各系书记与系主任“捆绑”,为各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与教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捆绑,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专业主任与辅导员“捆绑”,为专业就业市场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导师与学生捆绑,为专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与学生捆绑,为就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五级捆绑”的实施,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格局)。合并招生就业处和学生处,成立综合学生处。。

8.建设与企业对接的校内系统化实训中心。抓住校企合作利益结合点。共建企业培训中心、共建培训基地、共同承担项目。学生技能和技术培养的中心在校内,到企业实习学生要有作为。

(四)学校发展的经验

1.交通厅的大力支持,是示范校建设和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没有交通厅党组和全行业的通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企业的大力支持与深度合作是专业系部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企业的支持与密切合作,专业发展就是死路一条。

2.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思路清晰的领导班子是学校示范校。建设和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领导集体是学校事业发展坚强核心,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基层单位也是如此,没有好的班子,就没有好的发展。

3.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学校凝心聚力、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实现示范校目标,引领了奋发图强的氛围形成了改革创新的合力,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基层单位也是如此,没有目标,就没有干劲,就没有进步。

4.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示范校建设成功和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学生,实现目标的根本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没有一支奉献合作、博学精技、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示范校建设的成就,更不会有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哪个系或专业形成了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团队,哪个系或专业发展的就好。

四、今后发展的思考

(一)机遇与挑战

正确认识验收,示范校通过验收并不是学校建设任务的完成,而是全面提升内涵、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开始;过去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是总结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的开始。

1.发展的机遇

从内部看,经过三年的示范校建设和改革发展,学校基础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迅速提高,校园大规模建设基本完成,教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校成为国家高职教育示范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行业企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在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具备了领先地位和良好发展态势,这些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外部看,辽宁交通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实施,辽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来临,将对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年五月上旬,教育部将首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因素都为我校今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从内部看,经济危机后的产业升级、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会进一步提高人才需求标准、就业人员技术和素质门槛,必然要求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标准相应提升,这就使得教师队伍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升面临挑战;受到人事政策和待遇条件限制,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困难,本科院校、南方高职院校优惠的人才政策,使得我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教师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实践能力欠缺,技术水平不高,使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推进面临挑战,直接服务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学校整体管理粗放,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从外部看,教育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教育纷纷抢滩大陆,民办本科院校迅速增加,一般本科院校开始举办应用技术教育,新升格本科院校有定位在高职本科教育的趋势,教育部把高职教育明确定位在专科层次,使得高职院校发展的纵向空间受到打压;大批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原有高职院校外延和内涵迅猛发展,使得高职院校间横向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院校的专科层次毕业生在国企里不能晋升高级职称、不能提拔处级干部、公务员报考受到实质限制,高职院校的学费标准高于本科院校学费标准等这些不利因素影响高中生报考;国企用人一般设定为本科以上学历等因素,也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国企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办学成本高于本科院校,但财政投入却低于本科院校,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在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本科院校数量增多而且培养目标转向应用人才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对生源和企业的吸引力也面临挑战。

(二)发展目标和思路

良好的机遇为学校未来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严峻的挑战是警示我们: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深厚的内涵、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没有生存空间。跟踪服务交通行业发展,选择性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学校将坚定高职方向、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办学、提高培养质量,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1.今后发展的主题

“内涵”和“特色”是今后发展的主题。内涵建设水平的检验的标准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效果标准。一是学生的就业好不好,能否保证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就业;二是科技服务好不好,各专业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有没有大幅度提高;三是培训工作好不好,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的目标能否实现。

硬实力标准。一是学校的教学名师多不多,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人才多不多;二是优秀团队多不多,能不能共同擎起高职教育的旗帜;三是标志性成果多不多,主要是精品课程、教学成果、科技成果、技术专利、获得奖项、人才培养模式、培训项目开发等。

软实力标准。一是各方的关系紧密不紧密。主要是专业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紧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否紧密;行业与学校的关系是否紧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是否紧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否紧密。二是机制体制的激励作用强不强。机制体制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强不强;机制体制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强不强;三是共谋发展的意识强不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不强;学校各级干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强不强;教师和管理者研究问题、开拓创新意识强不强。

2.发展目标

稳定8000人办学规模,凸显特色,实现内涵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经过五年的改革和建设,实现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力质的提升和服务层次的提高、社会行业培训水平质的提升和培训领域的扩大”为标志的内涵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3.发展思路

(1)跟踪行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和规划学校专业发展,建立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预警、退出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集中精力办好交通行业中道桥、汽车、物流等主干专业,适时开发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和方向,发展地铁、港航、公交、交通信息化等专业和方向。通过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高水平发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和实训资源建设,形成明显优势,凸显行业办学特色、资源优势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2)密切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人才的定位,决定了办学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责任落实到系,主干专业群大力培育研究所,各专业群要建立稳定的深层次合作的企业群,跟踪企业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建企业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共同承担项目、培育技术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服务,承担生产配套任务,实现教师水平和技术跟踪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创收和设备更新,补充办学经费,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教师,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多渠道培养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工程型顶尖专业带头人,通过梯队建设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和企业培训团队,形成系统化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工程实践轮换制、季节岗位互换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系统化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培养,避免单纯企业工具培养倾向,保证学生直接上岗能力、技术跟踪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形成。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职业技能高、职业道德好的一线人才。

(4)发挥资源优势,技术服务培训并举,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依托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强的科研技术服务团队,各系落实产学研结合发展措施。按照“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进一步培育道桥、汽车、物流等交通专业科研技术服务特色,在公路养护、旧桥检测加固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服务和培训,加强学校和行业企业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才规格要求,以贡献赢支持,以服务求合作,促进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5)深化管理改革,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培育校园文化。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校系(部)二级分配改革,形成“规范、激励、适应、和谐”的制度体系。深化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主任制和专业主任指导下的学生导师制。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告信息  |   管理制度  |   下载中心

Copyright© 2008-2019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