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 三方共建共享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步入了从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建设的新轨道。校企合作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和必要途径,受到了高度重视。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只有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如何利用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很多院校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下面就我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内引外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以港口、航运、物流业发展需求为依据,深入港航企业,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企校合作确定专业建设方向,增强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吻合度。面向交通运输业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开设交通运输等六大类28个专业,形成了港口机械、港口电气、港口业务、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数控技术等6大专业群。
学院出台政策,指导各教学系部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者、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制定、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企业实际。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以企业反馈信息为依据,注重从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中提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基于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并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人才培养满足企业一线岗位需求。企业专家为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和优秀教材编写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不可缺少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上讲台”,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学院发挥青岛港企业办学优势,先后建立了校港人员“双向挂职”、“定期交流”的师资交流培养制度,实施了“校企两栖,双岗双责”的管理办法。学院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到青岛港集团各公司生产管理一线顶岗实践;“金牌工人”许振超等港口技术专家、首席技师、高级技师240余人被聘任为学院实训、实习教师,实践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我们还充分利用港外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各行各业的专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王吉宣总经理、山东省筑港总公司总工程师张京亮先生、青岛宇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李波总经理等一大批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介绍实践经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3.企校共建实境化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训教学方面,学院形成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四环紧扣”的实习实训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基本做到了“校企一体化、学习工作化、学生职业化”。
学院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筑巢引凤,引进企业充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青岛港港机厂合作,成立了港湾学院生产车间,承担港口机械部分零部件的加工任务,既实现了实境教学,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引进青岛港大型生产设备、装卸机械,先后建立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求;与青岛的货代协会、船东协会、物流协会合作,为公司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相关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司实习,提前了解行业、企业的详细情况,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完善了以青岛港26个基层公司为龙头,全国200余家港航企业支持的校外实训基地。在现场教学中,学院充分用足用好青岛港下属的各港口公司无偿提供的实习、实训基地,“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学生可以到青岛港26个基层公司的386类4000余个岗位顶岗实习,确保了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真实生产设备、真实生产操作”中“干中学、学中干”。
学院积极引入青岛港先进的“红色”企业文化,吸收企业管理的优秀做法,坚持人文素质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并重,夯实德育基础(把青岛港员工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安全规范、职业操守写进德育教材),强化日常养成,突出作风纪律(按照港航业作风纪律要求规范一日生活制度),努力培养思想好、技能高、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院以港口机械、港口电气等优势专业为龙头,以企业需要为根本,加大订单培养的力度,为企业输送就业即能上岗的一线人才。在与深圳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中,双方进一步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其中企业文化、安全操作规程由香港现代货柜公司的人员讲授,专业课及实操课的考核请企业派员参与,双方共同负责学生上岗后的跟踪反馈,最后择优录用。在与首钢曹妃甸京唐钢铁公司的合作中,主要实行“2+1”模式:公司提前一年选定不同专业学生,学院根据单位需求重新整合编班,定向开展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安全规章的培训,再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校方派出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技能辅导,公司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和设备,直至毕业与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在与新加坡海皇轮船公司的合作中,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公司不仅选派经验丰富的外籍船长到校授课,接收毕业生上船实习,对录用者还全额支付学费,并定期接收学院教师跟船跑航线,极大地历练了师资队伍,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受益。
2.工学交替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双向互动
我院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为“1+0.5+1+0.5”和1+0.3+1+0.7等多样化形式。即学生在校进行一年的理论学习后,到企业实习半年或3个月,然后回校再进行一年的理论学习,最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7个月。目前我院已与青岛东佳纺织机械集团、青岛益和电器有限公司、青岛港集团港机厂、供电公司、QQCT和青岛一汽等多家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他方为中心”,从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的新形式。在与青岛飞宇国际汽车城合作办学中,汽车专业学生自大二开始进驻汽车城,白天参与汽车的修理、4S店管理等工作,晚上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汽车城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提高了学生实习积极性。在与青岛均豪物业管理公司的合作中,物业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一周一组轮流去公司轮岗实习。学生白天在公司熟悉物业业务流程,晚上回校补课,实现了学习和操作两不误。该专业还制定了《学生轮流实习动态管理表》和《学生轮流实习鉴定表》等监督检查表格,及时反馈学生实习情况,将实习表现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通过反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非常的认可,工学交互进行不但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也在实践中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3.顶岗实习=预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就业形式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与就业紧密结合。学院教学系部和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开发、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保证实习效果和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学院加强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把顶岗实习过程作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收官”环节来抓。实习前注意抓好思想动员、安全培训、编班分组、考核须知四个环节,实习中注意组织定期交流,强化过程监控,培养文化认同,及时心理辅导,实习结束做好系统回顾和实习考核,及时与用人单位协同完成学生的人事、思想和技能的交接。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了解了企业管理的特点,熟悉了工作流程,对胜任就业岗位有了底气和信心,因此格外重视顶岗实习期间的锻炼和实践。
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的重要探索。学院突出鲜明的港航特色,以港口机械、港口电气、港口业务管理等优势专业为龙头,积极为港航企业提供员工培训。
学院充分利用师资队伍的人力资源优势,发挥服务职能,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院除了积极反哺于青岛港,每年为青岛港培训7000多人次外,还积极为国内外各大港口、航运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近两年来为国投曹妃甸港、营口港、龙口港、连云港、太仓港、招商宁波大榭集装箱公司、山西焦煤集团、新加坡海皇船公司等企业开展机械司机、港口调度员、理货员、高级船员等培训30多期。在龙口港和连云港员工培训中,学院教师按课程的要求,轮流进企业为学员授课,给企业提供了方便。目前湛江港49名职工在学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脱产培训,年底将顺利结业。
对外培训的开展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企业通过培训,实现了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升了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学院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了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同时,为学院的发展和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理论优势是高等院校的基本特征。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一线科技攻关、工属具创新、软件开发,为企业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使研究理论成果化。几年来,先后承担企业科技攻关、设备改造项目1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诸如20万矿装车机双向装车技术改造、62吨抓斗技术改造等几十项技术难题。教师参与技术革新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自身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为教学积累了素材。
校企融合的质量和程度是否达到了双方互利共赢、是否实现了双方水乳交融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标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和行业特点,潜心专研、精心实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院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确保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基业常青、长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