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简称北交院)首届中德合作职业本科班33名同学顺利就业,成为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
自2006年北交院创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简称城轨系)以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提升内涵建设质量,为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输送了1万多名高素质人才,为首都全面推进“公交优先”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作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近年来承担了专业教学标准、实训装备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工作,引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大幕开启。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交院继续依托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平台,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为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主动服务京津冀轨道交通发展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内地共有25个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3293公里,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规划建设地铁项目,建设里程将达8400公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北京目前拥有18条地铁运营线路,运营里程554公里。根据规划,“十三五”末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将达900公里,新增里程近350公里。
北交院副院长贾东清告诉记者,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人才保障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北京为例,按照每公里地铁运营需要70人计算,“十三五”期间北京地铁从业人才需求超过24000人,而目前北京各类高职院校每年为地铁运营企业培养的人员不足1200人,缺口巨大。
作为北京市交通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北交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简称城轨专业)设置最为齐全、人才培养数量最多。据城轨系主任李军介绍,目前全系在校生近4000人,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近2200人,年承担行业培训近1800人,开设有车辆技术、运营管理等六大专业,覆盖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全部岗位专业。学院先后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力争把每名学生培养成为胜任岗位要求的合格员工。
近年来,学院城轨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过95%。“企业夸我们的学生爱岗敬业、专业扎实、稳定性高。大部分学生工作一两年就能胜任综控员、督导员等重要岗位,月薪超过5000元。‘出口畅’引得‘入口旺’,每年城轨专业招生也十分火爆。”谈起校企合作的喜人成果,城轨系学生管理负责人王珂十分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北交院未雨绸缪,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早在2014年,京津沪冀四地交通职教集团就组建了京津沪冀职教联盟。前不久,北交院与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协议提出,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与京冀本科高校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举办本科层次试点教育,为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联合组建高端智库和研究机构,邀请高端人才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等问题开展调研、论坛、研究、对话等活动,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交通行业发展的能力。
内涵建设顺应地铁发展新形势
当前,地铁乘客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更高的服务需求以及地铁自身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等更高的技术需求,对地铁人才能力培养提出新挑战。北交院注重内涵建设,在探索现代学徒制、职业本科教育、全员育人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成果喜人,为顺应地铁发展“五化”新形势蹚出了一条新路。
探索现代学徒制 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2014年,北交院作为教育部首批100所试点单位之一,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2013级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成立了首届“现代学徒制教学实验班”,为30名学生构建全新的职业成长途径和发展空间。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城轨系教师刘莉娜告诉记者,实验班侧重培养学生对“非常规业务”的处理方法和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地铁站核心技术岗位综控员对“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达到综控员(中级工)标准。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从学生遴选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课程设计等多个环节,采取了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措施。以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学院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实操考核”等方式,实现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现代学徒制教学实验班”的最大亮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微课程”为载体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学生间“横向互动(学生之间讨论或解答)”和“反向互动(学生提问,或老师启发教学和探究教学)”,增加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志愿者服务践行“全员育人”理念
2015年抗战胜利日阅兵期间,在北京地铁2号线所有洞口、闸机处,会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北交院城轨系的210名学生志愿者。他们每天工作4—6小时,累计接待乘客上万人次,用热情服务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据王珂介绍,近年来城轨系加强与企业互动,在地铁票价改革、抗战胜利阅兵式等重大活动和每年两会、春运期间,组织学生到地铁公司初级岗位当志愿者,学生们既懂专业又有工作热情,赢得多方肯定。
最令同学们难忘的,是2015年初北京地铁票制票价改革期间的志愿服务经历。1044名学生志愿者坚守在八通线、1号线、2号线、房山线上,任劳任怨,不畏严寒,把志愿者最美的微笑和最优质的服务留在每一个地铁车站,累计接待乘客上千万人次。
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们说:“志愿者服务等字眼成为青春记忆里频率最高的词汇,青春因此别样精彩,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也因此充实而丰盈。”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非常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过硬,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这是一生的财富。为此,学校提出‘全员育人’理念,志愿者服务活动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贾东清说,学生们还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带回校园,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今后学院会带动更多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把这项行动传承下去。
职业本科培育高技术技能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久负盛名。2013年,北交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德国交通通讯与信息技术(ITS)专业,共建中德合作职业本科班。教学过程由德方专家全程监管,中方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选拔、培养和评价。
截至目前,学院已开办13级、14级、15级三个中德职业本科班,共有9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经过了笔试初试、企业专家面试和心理测试等环节的严格选拔。”李军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后,学生接受德方教授考核,再经毕业设计综合检验学习成果后,到地铁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实习。期间,中德合作职业本科班与北京交通大学完成对接,所学课程全部被北京交通大学承认。
目前共有30多位教师负责职业本科班教学,德方的考核指导保证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提升师资水平,学院先后4次组织教师赴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深造,共有52人(次)参加培训,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很大提升。
2014年6月23日,在中德合作职业本科班企业辅导员聘任仪式上,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春玲被聘为13级职业本科班的企业辅导员。王春玲点赞原汁原味的德国式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愿意参与到授课中,并在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展望未来,中德职业本科班将保持适度规模,从而确保培养质量;强调全员育人,加强骨干教师的授业育人,提高任课教师的育人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实训基地:把地铁“搬进”校园
2015年5月10日,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结束后,嘉宾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新建成的北京市重点实训基地——北交院城轨系实训基地二期工程,对实训基地高度仿真、再现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真实工作环境赞叹不已。
“这个实训基地是北交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点睛之笔。”贾东清介绍说,2013年6月,学院依托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平台,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启动实训基地二期工程建设,2015年10月建成室内部分,占地3300平米。基地以北京地铁郭公庄站为建设蓝本,按照北京地铁运营的逻辑关系、日常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岗位职责等设置相关实训区域,尽可能采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真实设备,并添加日常工作中出现的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等紧急情况。目前,室外部分也已建设完成,一条近300米的轨道在分院内铺成,两列轨道列车可并行,可完成供电、线路、车辆等多个专业的实训内容。目前,这一实训基地已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负责人赵利弘告诉记者,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较好地服务北京地铁发展。一是专业教学功能。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本科为目标,根据北京地铁实际运营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教、学、做”一体教室、专项实训基地、综合实训中心三个层次建设,将各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中,能够进行运营管理、车辆驾驶、车辆检修、机电设备、供配电设备、通信设备六大专业课程实训教学。
二是在职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可为北京市城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还可为城轨行业各级别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从而提升北京地铁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三是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使用与北京地铁环境、设备、逻辑关系完全一致的系统,可以进行北京地铁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鉴定及考核工作,目前能够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车辆驾驶等方向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四是承办全国高校轨道交通师资培训及技能大赛。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学院就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城轨系实训基地一期工程,近几年为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输送了一大批地铁人才。今年是校企合作10周年,双方将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改造,纳入学院综合交通体系整体架构中,力争与北京地铁“大、连、重、机”发展同步。
根据规划,实训基地三期工程将与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计划引进当今最前沿的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技术,目前第一期订单班学员正在培训中。
引领全国城轨交通专业建设
2013年4月,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准成立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城轨专指委),北交院为主任单位,秘书处设在北交院,李军兼任秘书长。为此,北交院先后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标准的撰写、实施工作,成功承办了全国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技能大赛,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交通运输行业轨道列车司机学生组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引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
三年来,城轨专指委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成果丰硕。2013—2014年,教育部开展全国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城轨专指委承担了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目录调整与优化研究工作。在专业目录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合并削减的大原则下,高等职业院校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则从原来的4个增到6个。
2014—2015年,按照教育部意见要求,城轨专指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行、企、校”三方专家,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四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全部通过教育部评审并颁布实施,对全国城轨中职专业办学水平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
2015—2016年,按照教育部有关工作要求,城轨专指委成功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标准制定工作,获得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上,城轨专指委将启动第三批职教装备标准制定,牵头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根据教育部“本科有高考、高职有大赛”的指示精神,城轨专指委一直重视通过国赛引领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坚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2014年,与行业企业联手,成功承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技能大赛,推动了全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城轨职业技能发展,有力支持了地方地铁运营企业的人才需求。
今年,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第一次纳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将于8月拉开序幕的第八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分为行业组和学生组,城轨专指委承办学生组竞赛。目前,预赛阶段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举办此次竞赛,将有力促进职业院校紧贴城轨交通建设的发展与需求,培养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建设,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