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50多年来,为广东交通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省内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近年来,学校以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为抓手,梳理形成了“内涵发展,质量立校,开放融合,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并进,服务粤港澳交通行业;学校政府行业多方合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素质技能潜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思路和“立足交通,服务粤港澳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内部治理,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内部治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去年9月,在学校举行的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对2013—2014学年“教书育人”、“教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金总额比2013年增加了100余万元。其中,荣获职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能力分级培养的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奖励金额为30万元。今年,学校启动了以业绩贡献为导向、适度向一线教师倾斜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让“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职工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今年的奖金总额明显增加,呈现百花齐放状态,而且老师们申报教科研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据科技处负责人介绍,现在通过科技处申请专利、申报教科研项目和横向技术服务项目的老师明显增多,申报的层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加强内部治理,学校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章程和制度,形成了行政权、学术权分离制衡的良性机制,强化层级管理,实现二级教学部门事权、人权和财权的有机统一。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办学活力。
全员育人关注青年学生成长
什么是创新,我们能创新吗?如何培育创新思维?4月16日,院长张俊平来到交院大讲坛,与700余名师生漫谈创新。“创新与人人相关,事事相连,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年轻人必备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对青年学生来讲,首先要解决敢不敢,有没有自信心的问题。”开讲座、上讲台,参加校长午餐会,张俊平院长带头落实育人责任。去年年底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通过了全员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全院教职员工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在专业发展、社团建设,以及大学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与关爱,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能在大学生涯中得到指导。其中,学校在新生班级中推行“新生学业导师”项目,全校中层副职以上干部、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都要投身到新生班,负责指导大一学生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实现学习习惯从中学向大学的转换,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专业优化调整彰显办学特色
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今年就业面越来越宽,在原有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20多家实习就业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增广州南车、东莞地铁、广州有轨电车、广州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等就业单位,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就业的数量大,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比例为1:4,学生供不应求。轨道交通专业的就业火爆只是学校今年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加大专业设置布局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公路、水路、轨道交通专业集群,采用岗位面向、核心课程、专业基础3个坐标轴,精确定位每一专业,构建9大专业集群。通过压缩规模、划好跑道、苦练内功,变规模发展为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品牌,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并进,财经商贸和电子信息两翼齐飞”的专业格局,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金字塔式三级重点专业体系,创建了协同育人平台,和五邑大学、韩国新罗大学等院校中高本衔接取得了新突破。通过专业优化调整,交通特色更为凸显,专业面向更为集中,核心岗位能力更加突出,学生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立地式科研释放源头活水
蒋祖星教授领衔的轮机自动化技术科技服务团队近年来捷报频传。2013年成功申报“广东高校船舶自动化集成技术开发中心”,2014年又收获“轮机自动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和“水路运输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两个省级建设项目立项。近两年,围绕船岸信息一体化、船舶节能减排、港口智能化等技术领域,轮机科技服务团队与佛山市佛航物流集团、广州普华灵动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完成合作项目5项,已有4种产品在企业推广使用。这是我校面向中小微企业扎实开展“立地式”科研的实践成果之一。以前科研工作往往是政府立项,老师申报,但科研成果往往与企业需求和市场对接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倒过来,企业或者行业提需求,学校搞研发,校企共同实验共同改进,企业或者行业满意了再签合同推广应用。通过开展“立地式”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服务,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行业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培养了实践能力,了解了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在提升自己研发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带学生跑企业、谈项目、搞研发、做试验,通过寓教于研,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
|